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三国]穿越后我开启了病弱主公路线(237)

作者:醉酒花间 时间:2022-05-04 07:25 标签:爽文 无CP 基建 古典名著 历史衍生

  咔嚓——
  书案直接碎成了两半。
  曹子廉震惊的睁大眼睛,连跑都忘了跑,看看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再看看他们家堂兄放在书案上的手,打了个激灵肃然起敬,连忙把接下来的事情说完,“邺城那边还传来消息,主公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在关中随便选人任官,邺城那边也会派十数位历练之后的干练吏卒前来关中,兄长不用担心人手不够用。”
  曹操扯了扯嘴角,“十数位是多少位?足够塞满关中所有郡县的官署吗?”
  曹洪:……
  你在说什么胡话?
  意料之中的没有回应,曹操磨了磨牙,松开手起身站起来,已经成了半截的书案没有支撑点立刻散开,上面摞着的竹简纸张哗啦啦散了一地。
  曹洪小心往旁边挪了挪,竹简滚到脚边也不敢捡。
  曹操捏捏手腕,忍着疼痛勉强维持住表情,缓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邺城那边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在关中随便选人任官是吧?”
  曹洪谨慎的点点头,从怀里拿出公文递过去,“如果我没有看错,的确是这个意思。”
  “这就好办了。”曹孟德眯了眯眼睛,一目十行把上面的内容看完,再抬头时笑容带了几分阴险,“我前两天写的那份名单还记得吗?待会儿把名单誊写一份给元让,你们俩一起带兵把名单上所有人‘请’到长安来。”
  兄长身边人手不够他理解,反正上面说了让他尽情招揽人才,只要能把人弄到身边就行,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邺城这边会给他兜底。
  这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可以不拘手段抓人来干活!
  有兄长给他兜底,名声这玩意儿不重要,大不了人抓来了之后先送去邺城待几天,愿意干活了再弄回来,不愿意干活的……呵,他倒要看看谁那么大本事能扛得住他们家兄长的“宽和教诲”。
  “如果他们不愿意来呢?”曹洪举起手,问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份名单他见过,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大儒,还有就是前些年被排挤出朝廷的官员,以司隶校尉的名义去征召都没法把他们召到长安,直接去请估计也没用。
  曹操看傻子一样看着这傻兄弟,加重语气强调道,“带兵去‘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一直躲在门口的夏侯惇心领神会,立刻站出来挡在曹洪面前,“明白明白,将军放心,三日之内,我等必将名单上所有人都‘请’到长安。”
  都带兵去请了还有什么不明白,愿意来的就是请过来,不愿意来的就是抢过来,多简单点事儿。
  他们家老大为了能当个武将特意让他们把称呼改了,这回嘴上喊将军也当不成将军,不把人气出个好歹才怪,赶紧去‘请’几个能帮他处理公务的人才过来,不然火气一直消不下去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


第127章 众生皆苦
  蝗灾刚过,秋冬必有饥荒,再加上蝗灾和旱灾这兄弟俩向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不只关中,冀州豫州兖州哪个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名士大儒在教化百姓的时候用处非常大,但是灾后重建这种事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士们还真不一定有日常奔波在外的吏卒能干。
  强行将隐居的名士官员揪出来当官只是个幌子,重要的是有足够的人手下基层。
  政策和现实不是一回事儿,地方官员的实施和百姓的配合一个都不能少,不然可能变成另一副场景,即便上面掌权者制定的政策对民有利,真正实施下去却会变成民不聊生。
  如同朝廷为了稳定粮价而设置的常平仓,在丰年粮价低的时候适当以高价大量买入粮食,免得粮价太低让百姓日子不好过,在荒年的时候再以低价把粮食卖出去,免得有商人囤货居奇抬高粮价。
  按理说常平仓是个好政策,不光能让朝廷的官仓有足够的粮食可以避免饥荒,还能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么好的政策,用来平衡粮价储量备荒简直再好不过了。
  可是这么好的政策真正事实下去却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别说平衡粮价,反而让粮价更加不受控制。
  常平仓掌控在官府手上,丰年的时候收粮食价格不能太低,但是中央朝廷不可能管到每一个常平仓,往往是皇帝知道今年是灾年民间粮食不够吃需要开仓放粮平稳粮价然后下令让常平仓低价卖出粮食,剩下的事情就由底下人来安排了。
  如果底下人靠谱,那自然没问题,可是如果底下人靠谱,现在也不会天下大乱。
  农人是最可爱的人,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日子过的去就不会闹事,能把这样一群人逼的揭竿而起,可见日子已经难过到什么地步。
  常平仓大多建在县城府城,住在县城府城的人一般不会太缺粮,需要常平仓来救命的只有住在偏远村寨的百姓,从村子里到县城需要时间,往往等到他们得到消息,常平仓里往外卖的低价粮已经被有门路的商家大户给买完了。
  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有底线,想着趁乱发家的人不在少数,有胆子有门路在常平仓上下手的明显不会太有良心,这些人低价从常平仓里拿了粮再转手高价卖掉,最后饱受饥荒之苦的老百姓还是要饿肚子。
  基层的官吏靠得住,这种事情就能防住,原焕没法让曹操当他心心念念的武将,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先给关中送去十几个干练的年轻人,再让曹操自己想办法抓壮丁。
  曹老板不是迂腐的人,不会看不出他书信里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名士大儒们找出来供着,重点是那些能干实事却被排挤出朝堂的官员。
  关中坐拥天时地利,几百万人中再找不出足够的人手还能得了?
  原焕给曹老板指了条明路,一条能让他把政务分下去的光明坦荡之路,他自己在邺城也没有闲着,把他能记住的人名全都写下来,别管人现在在哪儿,只要在他们能找到的地方,都逃不过被“请”到邺城的命运。
  这些年天下大乱,冀州是大乱之中难得不那么乱的地方,又有汝南袁氏的名声可以借用,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冀州已经成为天下人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
  原焕以为他要找的那些人会有不少在荆州、益州,毕竟他印象中去荆州、益州避难的人很多,刘表和刘焉都是刘姓宗室,俩人打仗或许没什么本事,招揽人手安抚民心却干的不错,没想到他想找的人十有八九都在冀州。
  华歆、管宁等人已经在邺城,这些在学问方面很出彩的大家暂且不提,程昱、满宠等人早在曹操在兖州的时候就被重用,这些也可以放在一边,像法正法孝直一样自持才气主动来邺城毛遂自荐的人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冀州找了个足以谋生的差事就继续默默无闻了。
  如果不是这回人手实在不够用,原焕也不知道冀州竟然藏龙卧虎多了那么多人。
  有努力读书想要考进邺城书院的诸葛亮,有在乡下一边当小吏一边奉养母亲的徐庶,有受父命带领家眷逃离关中现今已经在冀州住了两三年的司马朗司马一家,有在郡县当主簿当的一丝不苟的梁习……
  有本事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都不是简单人,能让史官单独为之立传的更不能小觑,诸葛亮年纪小可以继续读书,其他人也别继续当小官小吏了,赶紧哪儿缺人往哪儿搬,尽快将他们的本事发挥出来才好。
  郭嘉这些天看着他们家主公任命官员,已经懒得去想他们家主公究竟是从哪儿知道那么多人名,或许各地的郡守长官隔一段时间都会向主公汇报郡县中出了多少人才,那些人被主公惦记上也不稀奇。
  郭祭酒回到邺城后不复之前的懒散,为了把那个在他不在的时候趁虚而入的法正法孝直压下去,郭祭酒每天按时到官署处理公务,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着实把官署里的一众同僚吓得不轻。
  他们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绝对不坐着的过祭酒,怎么出门一趟回来之后忽然勤快了?
  最后还是荀彧肩负着一众同僚的希望过去询问,担心这人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刺激,更怕他是身患绝症命不久矣,趁人还没死赶紧多干点活儿为主公分忧。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