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我在东宫写小说(87)

作者:今夜无风 时间:2021-08-07 08:10 标签:穿书 爽文 强强 宫廷侯爵

  周承弋:“……他们主子都没了,怎么还这么活跃?”这么有毅力干什么不行,非要搞复国。
  根据周承弋的了解,前朝一共不足两百年,历经七位国君,前头三位命长的直接占一半,从开国到盛世,然后就开始后继无力,一直到亡国的后一百年,那真不是简简单单一句拉胯可以点评的。
  国君昏庸无能,国政太监权臣把控,还有后宫干政,皇帝成了傀儡,随后群雄割据,一年少说有二三十次小规模起义……真是有东汉末年之乱,又有宋朝国力之羸弱。
  占据着中原广阔的土地,有着庞大繁盛的人口,却谁也打不过,只能卖先祖打下的江山求以苟活,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个弹丸之地。
  周承弋完全不知道这么……的国家,怎么这么多人想要光复呢?
  虽然萧国也出了先帝这么一个将好牌拆稀巴烂的昏君,但他便宜爹接手之后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按照对历朝历代国运的推演,如今正是萧国中兴之时。
  “《太平广记》上讲:‘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些人真有意思,生在太平盛世,却非要闹出些乱子来,乱世来了,也大抵轮不到他们光复,只是给他们做踏板,令百姓劳苦。”
  “怎么想的?”周承弋撇了撇嘴,是真不明白这些人怎么想的。
  “兴许,便是觉得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皇帝这话说的意味深长。
  周承弋警觉,“有人将房观彦的身份泄露出去了?”
  皇帝不置可否,只道了句,“待到沧州事情了了,朝中腾开手,必然叫他们再也蹦跶不起来。”
  此话题就此打止。
  萧国兴盛已然是大势所趋,周承弋看这个“鸿蒙教”也像是看跳梁小丑,在嘴里转了一圈便抛出脑海不再理会。
  相比起来,还是尽快开展扫盲教育更重要一些。
  皇帝这边派了太医院的御医常驻长安书坊,将《穷书生种田》中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全部提炼出来加以完善,加紧出一本《防疫手册》印刷五百万册。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惊人的五百万册的数字,而且为了推广,还是皇帝从国库拨钱,低价甚至免费发放给百姓。
  且皇帝的意思,这五百万册还可能只是第一波,后续肯定是要加印,力图发放到每一个人手中去。
  赵家楼虽然背靠皇室,但盈亏自负,印刷房并不大,别说五百万册,能吃下一层都是勉强,更别说还有《长安朝报》和《每日新闻》这两样绝对不能停的报纸。
  最后是符谦接下了这数额巨大的单子,执扇轻摇,温和的笑容之下是矜贵的傲气,“我长安书坊有着整个长安乃至萧国最大的印刷房,若是我都吃不下,那么长安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吃下。”
  “给我半月时间,若是半月内这手册无法上市,长安书坊关门大吉。”符谦立下军令状。
  房丞相的意思本来是要四大书坊一起分瓜这五百万数额,虽然商人重利,指不定就有那些私印贩售的,然则这些可往后再想办法查处,如今先印出来才是首要。
  结果没想到符谦直接将这笔单子吃下了。
  房丞相都忍不住好奇长安书坊的印刷房到底有多大了,符谦对此只是笑笑。
  直到后来房丞相去户部交赵家楼的账本时,正巧碰到了一年一次皇帝私库的清录,其中就有长安书坊的账单,不起眼的堆在一角,他随意的瞟了一眼,看到了上面动辄十万,最高达到百万的销售量。
  而赵家楼的账本上销量最高的《江湖都是我的传说》这篇文,在经过厚积薄发的爆炸性增长之后,销量才堪堪停在十万出头,只在长安名声极甚。
  ——甚的还不是原书。
  房丞相当时嘴里就泛起了酸,当时就决定要带着赵家楼全体编纂去长安书坊的年会上蹭饭。
  值得一提的是,《穷书生种田》此文是那年长安书坊当之无愧的销售冠军。
  尽管它一开始并不如《狐梦》的讨论度高,尽管后续评价变得两极化,有人觉得四公子灵气耗尽最后一部纯粹便是在臆想,也有人觉得那是四公子对于萧国寄予的美好期望。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如此毁誉参半,却依旧能一路高歌凯旋,直到完结之后也热度不断,最甚的时候《读者评论》上刊载的二十篇文章有一半是讨论它的。
  此书还打破了符谦绝不加印的规矩,成为了许多年后都无法打破的销售神话。
  与《防疫手册》一样都要全民推广的,还有一直流传到后世被称为现代字基石的《永成辞典》。
  周承弋和皇帝兵分两路,他负责监督并催促翰林院的简体字进度。
  ——这拼音,这长安城的文士都学了好几节课了,太学院的学子们更是已经能够娴熟运用,然而简体字却才走了个开端。
  只能说翰林院的那群人实在太墨迹,无论什么字都要吵一下,不吵不配做翰林人的那种,虽然严谨却未免龟速。
  周承弋看了两天终于忍无可忍,强制将他们分开,把剩下的常用字平均分给每个人,要求他们在三日内给出最佳结果。
  杜冰箬和骆异都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说太学也流行吵架,蒋羽生和楚添背后的两伙人,那可谓碰了面就唇枪舌剑的地步。
  但偏偏他们两个都不是会吵架的个性。
  杜冰箬爽朗好交友,骆异内敛难交往,至今都没因为什么事情跟同袍红过脸。
  而除他们两之外的翰林院其他人具是不满,尤其是赵光复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倡议否决太子殿下的一刀切政策而被周承弋一刀切。
  “还有什么异议,大可以等到弄完之后再说,直接按投票定,少数服从多数。”周承弋剥夺了他们过于极致的追求求同存异的快乐。
  不过这么一来,速度顿时立竿见影的快起来,终于赶上了定下的刊印日期。
  《永成辞典》一共收录了三种查字方法,即周承弋在现代字典中常见的部首、笔画和拼音,也将字形演变都作为释义记录。
  赵光复还提议在后面弄年表、历朝度量衡单位收录、成语熟语科普等。
  周承弋只采纳了年表、度量衡这些,而至于成语熟语,他建议道,“你不如自己出一本《成语故事大全》。”
  赵光复欣然应允,于是走上了一条编写基础知识工具用书的道路。
  也正是他的《成语故事大全》收录了“蓝面之助”“琉璃玉骨”等与周承弋相关的数个成语。
  因此后世人坚定的认为赵光复对萧太子十分推崇。
  在符谦的军令状下,《防疫手册》和《永成辞典》都在七月上旬刊印完毕上架推广。
  然而周承弋没想到的是,扫盲教育最先面临的阻碍竟然不是学阀,而是“文盲”本身。
  周承弋满怀着一腔兴奋的不惜亲自下到长安乡村“支教”搞扫盲,搭建的小学堂不仅没有他想象中人满为患的场景,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冷清。
  周承弋放眼望去,只有零星几个还流着鼻涕的孩子,还是村民们确认他是官府的人,听说他这里免费教识字还包一日两餐后,把孩子送过来看管的。
  一个个都是小萝卜头,年纪最小的刚能下地走路。
  “拜托官爷了。”村民们转头就带着他们家里几个大一些的拿着农具下了地,话里话外都将他当作佛祖。
  可不是佛祖,他们根本不在意学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个学堂只是一个免费托儿所。
  周承弋试图劝村民们也来上学堂,“不要学费,书本免费发,你们知道沧州的瘟疫吧?我们教你们识字便是为了看懂这些防治疫情的书。”
  他指了指手里的《防疫手册》。
  村民操着一口口音很重的官话,憨厚的笑道,“官爷,我们都是些粗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读什么书啊。”
  另一个埋头干活的庄家汉子抹了把脸上的汗,勒紧了裤腰带,“我们不干活,瘟疫还没传过来,自己就先饿死了。”
  周承弋抿唇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却找不出规劝的话来。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